建设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小流域的思考

建设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小流域的思考

李月 齐实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摘要:

     从生态文明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概念出发, 提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实现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小流域才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终极目标。结合目前国家已开展的相关工作以及案例进行讨论与分析, 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小流域的建设目标是实现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 提高流域土地生产力, 达到水土资源与社会经济文化统一。建设内容包括小流域水资源与环境、土地资源与环境、基础设施与美丽乡村建设、小流域生态文化建设四大方面, 旨在为我国新时期的小流域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土保持; 生态文明; 小流域;

 

     从生态文明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概念出发, 生态文明小流域可以理解为:以小流域自然社会复合系统为单元, 保护、改良和可持续利用水、土资源, 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为核心, 以小流域绿色经济发展与生态文化为目标, 实行山水田林湖草的统一综合治理, 最终达到实现水、土资源与社会经济文化相互协调统一的小流域。

            

     生态文明小流域建设要考虑流域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发展持续性及人类居住环境的生态性,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统筹规划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流域的绿色发展。

                    

1 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小流域建设内容

                    

     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小流域建设主要是针对水土流失严重、生态退化的小流域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治理的目标和建设内容就是采取以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为目的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 解决流域水、土资源循环和利用过程中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水、土资源破坏和损失, 从根本上落实山水田林湖草为一体的建设和治理, 与此同时, 将生态文化的理念融入到生产、生活中, 进而实现小流域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的“五位”一体 (见图1) 。

                    

 2 小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建设

 2.1 水环境建设

                    

      长期以来, 流域的水污染问题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日益严重, 已成为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1]。小流域的水污染问题主要由两方面因素引起: (1) 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合理、农药化肥的盲目使用 (农业面源污染) ; (2) 畜禽类养殖以及农村废弃物等。

              

      在小流域水环境建设方面, 2003年北京首先开展了以水源保护为中心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思路, 解决北京市水少、水脏两个问题提出“三道防线”的建设[2]。此后, 水利部在全国开展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试点和推广工作, 许多地区将生态清洁小流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的重要载体, 进行整合资源, 规模推进。如在水环境建设方面, 陕西省石泉县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过程中, 突出溯源治污、强调过程防控[3]。郭攀等[4]针对漓江流域日益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提出了包含源头减量的田间水肥管理模式、生态沟渠过程阻拦、湿地营养物质再利用、生态骨干沟渠植物修复“四道防线”的综合治理体系。

1 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小流域建设思路

 

                                        

    从生态文明小流域建设来看, 小流域水环境建设应该根据水循环的过程, 按照“源头-过程-末端”三个环节进行建设和治理, 其建设内容和措施如图2所示。

                    

2.2 小流域水生态系统的治理和修复

                    

     目前, 小流域水生态系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水源枯竭、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等问题层出不穷, 河道断流、湿地萎缩消亡、地下水超采、绿洲退化等现象也在很多地方发生[5]。我国小流域水生态系统的治理和修复的主要是以河道整治、河岸带修复以及湿地恢复为主。在措施和思路方面, 丁军[6]提出了河道治理措施, 包括泥疏浚、生态驳岸和河道内建设人工湿地, 生态廊道的建设以自然河漫滩湿地为主, 构建近自然的湿地植物群落, 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童昌华等[7]提出采用物理生态工程治理流域河道废水及生活污水, 因地制宜建造水生物多样性小生境修复水生态系统, 通过生态浮岛群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邹军等[8]提出月河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措施, 岸线与河滩湿地的修复以生态型堤岸为主, 通过河道疏浚、自然型岸线建设和已成堤防的生态化改造, 减少水利工程设施的干扰, 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完善, 加快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但是, 如何从山水田林湖草系统的角度来研究水生态系统的治理和修复, 以及如何促进其修复, 仍需要系统考虑。

                

     2 小流域水环境建设措施体系

 

 

                    

2.3 水资源建设-水基础设施建设与时空调控

                    

      水基础设施建设是衡量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实现生态文明的前提条件, 小流域水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水源工程建设、引水工程、水处理工程等。水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就是从水资源需求和水资源来源和循环的理念出发, 建设水基础设施, 进行时空调控。目前小流域治理过程中这方面相对比较薄弱, 在治理中还主要以蓄水工程为主, 小型蓄水工程主要有水窖、蓄水池、沉沙池、涝池和雨水集蓄利用等。如赵荣良[9]根据铜山县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 提出了以修建梯田、库塘为主的蓄水保土工程, 另一方面, 以利用雨水、拦蓄地表水为主, 逐步形成排-蓄-调-引-灌-控的局部工程体系。但是在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和运行管理以及生活污水处理及回收再利用方面, 仍是当前流域水资源与水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 需要进一步加强, 同时这也是促进农村构建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

                    

2.4 高效利用水资源

                    

      小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主要包括降低水损失 (包括无效的蒸腾蒸发) 、水资源节约以及循环利用三个方面。目前, 在流域治理中, 一方面通过以坡改梯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林草植被恢复以及保土耕作等措施, 减少流域内农田耕地的水分流失以及土壤水分蒸发,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 在农业上采取集雨灌溉措施, 如在一些干旱少雨地区, 采用房前、屋后、田间修建集雨水池, 收集雨水用于农灌用水等。

                                

      从目前来看, 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方面还有很多不足, 主要表现在观念上, 进而体现在生产和生活方面, 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

                    

 2.5 预防洪水灾害

                    

 (1) 过程调控。小流域是以水为纽带的复合生态系统, 对水资源进行时空上的合理分配是保障和维持系统良性运转的前提。在水循环过程中, 结合流域降水、入渗、产流、汇流、排泄等过程, 通过工程或非工程的水土保持措施, 提高水资源配置和调控能力, 减轻水的灾害。

                         

 (2) 预防水灾害。水灾害的预防是以小流域治理为基础, 对上-中-下游进行整体布置, 从坡到沟、水土保持工程、生物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 对以水、土系统为主的生态系统进行保护、改善和开发利用, 实行山水田林湖路的综合治理, 形成完整的防洪减灾屏障和多目标、多功能的高效益防护体系。从区域性的角度上来看, 我国南方地区是预防以及预警流域水灾害的集中区域。

                    

 3 小流域土地资源与环境建设

                    

      近年来, 小流域因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退化主要体现在耕地逐渐减少, 土壤肥力下降、土壤侵蚀加剧、土壤污染严重等方面, 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逐渐降低, 土地资源质量每况愈下, 不仅直接影响到粮食安全, 也关系到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3.1 优化流域空间配置, 保障流域生态用地

                    

     国务院批复的全国水土保持规划 (2015—2030) 提出水土保持总体方略是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为重要依据, 维护和提升水土保持功能[10]。对于生态文明小流域建设而言, 是优化流域土地资源空间配置, 保障流域生态用地, 维护和提升小流域的水土保持功能。

                      

      在小流域土地优化配置方面, 国内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 如早期开展的小流域治理优化模式和土地利用优化结构, 在保障减少水土流失前提下, 如何实现粮食、收入等经济效益最大化。如孙立达[11]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 采用线性规划法和生产函数法, 确定了西吉县黄家二岔小流域农林牧用地的优化结构。焦峰等[12]对燕儿沟流域的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后, 提出应加强林草建设, 逐步恢复植被, 陡坡耕地还林还牧。李智广等[13]在秦巴山区中山地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利用条件的基础上, 根据流域立体分异特性, 提出以粮食种植、坡地以经济果木和防护林为主导的立体开发的土地利用模式。刘德林[14]对黄土高原上黄小流域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进行了研究, 提出“三化两提高”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模式。

       在新形势下, 应该在此方面进一步深入, 划定小流域生态用地地域, 核算最小生态用地, 明确小流域自然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底线。

                    

3.2 水土流失退化土地的治理

                    

     小流域退化土地的治理主要包括退化农地建设 (坡耕地的改造) 、退化的林草地建设以及退化其它土地的改造建设三个方面。长期以来, 大量学者和相关部门就流域内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退化问题采取各项措施, 这一方面目前是我国小流域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15,16,17]。

                    

3.3 土壤污染的防治

                    

     土壤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 它与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紧密相关。当前小流域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首先是化肥农药造成的土壤污染, 其次是重金属污染。在措施方面, 刘甜甜[18]以湘江流域为例, 提出3种土壤修复方式, 一是从污染源着手, 如土壤淋洗、植物修复;二是暴露途径, 如固定/稳定化技术;三是移走受体或调整土地利用方式。但如何在小流域治理中, 实施有效和可行的技术措施, 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基础研究和修复技术研发力度。

                    

4 小流域基础设施和美丽乡村建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 是“十九大”提出的战略任务, 以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美化等为主体开展小流域基础设施建设, 是发展生态文明小流域的基础和重要建设内容。城乡差距主要源于基础设施的配置, 因此, 基础设施建设是生态文明小流域建设的内容之一, 将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小流域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 循序渐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才能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构建美丽乡村。目前这方面也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如高曦等[19]提出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流域综合治理有效结合作为流域管理的新途径, 通过改变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 改造村容、村貌,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措施间接地减少了农业污水的排放量及排放强度, 促进了流域污染源的降低, 对流域环境具有积极改善作用。桃溪流域的案例可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促进流域综合治理开展的优良典型, 值得相关部门参考和借鉴。

                    

5 构建生态文化, 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小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5.1 把生态文明融入小流域的社会和生活

 

      在日常社会和文化活动中形成生态文明的习惯、风俗、民约、民风, 成为新时代小流域综合治理升级版, 在更高水平上建立城乡体系相融合、协调的人居环境空间, 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 构建山水田林湖草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绿色生活和人水和谐的新文化格局。

                    

5.2 把生态文明融入小流域经济和生产、生活过程

                    

       生态文明是人类追求的长远目标, 推动小流域经济生产活动与生态文明的相互促进, 才是实现生态文明小流域建设的最优途径。如在农业上, 实施绿色农业技术例如畜禽粪便和秸秆的综合利用、土壤污染控制等, 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资源, 同时也达到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实现了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 形成小流域生态和经济双赢的格局。在小流域内农村废弃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方面, 根据废弃物的组成、性质和来源对分类收集、周转处理设施建设进行完善, 然后进行秸秆粪便的循环利用和生活垃圾的规模化、无害化分类处理。一言蔽之, 将生态文明融入至小流域的生产、生活当中, 有利于小流域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和谐发展, 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是创造绿色的可持续生产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径。

                    

6 结语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 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在实现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具有重要的地位[7]。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小流域是新国情下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的最终目标, 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小流域生产、生活以及灾害防治等方面, 为水土资源的整体循环发展服务, 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 也引导了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小流域综合治理向更符合新时期我国国情的方向不断完善。当前,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 生态文明小流域的建设仍需要不断的努力发展创新和研究, 在不断完善“硬措施”的基础上, 加强“软措施”的实施, 加强生态文明的文化建设, 努力提高小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持续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关内容